从菜篮子到生活场,菜市场为何成为 Citywalk 新宠?

 

 

 
 
 
 

 

 

在旅游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群体的旅行观念发生了显著转变,“去景点化” 旅行成为新潮流。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景区的走马观花,而是渴望深度融入当地生活,探寻城市的真实肌理 。菜市场,这个承载着城市最本真生活气息的地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体验城市的新入口。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5 年五一期间,全国 25 - 35 岁的游客中,有 45% 的人选择走进菜市场,这一比例远超传统景区的客群。

 

 

曾经单纯作为 "民生保障网" 的菜市场,凭借烟火气与创新业态深度融合的“一站式体验模式”,逐渐重塑市民的消费体验,这种变革与创新正在将农贸市场从传统市井空间升级为文旅消费新地标,更开辟了一条城市更新的新路径。

 

 

 

从“买菜场”到“生活场”:

重构菜市场的 “五感体验”

01

yihong

 

 

传统农贸市场的核心功能是农产品交易,但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单一功能已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各地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消费趋势,积极推动菜市场的功能升级,实现了 “买菜 + 政务服务 + 科普体验” 的一站式覆盖,极大地丰富了菜市场的功能。

 

在这些改造成功的农贸市场背后,“业态跨界融合”的魔力是吸引年轻群体、激活市场活力的关键,也是“一站式体验模式”打造的核心,更是对当下许多传统空间如何在与现代需求的碰撞中焕发新生的探索。 

 

 

01

空间重构:打破单一场景的物理界限

 

长久以来,菜市场 “脏乱差” 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新一代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于它单纯的购物功能,更追求兼具美学、社交和文化价值的复合体验,因此,一些勇于创新的市场通过视觉上的大胆革新、业态上的跨界融合成功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促使菜市场不再局限于生鲜交易,而是通过引入餐饮、文创、社区服务等功能,形成复合型消费空间。

 

骆家庄农贸市场

 

在杭州骆家庄农贸市场,三楼的电影院与菜市场内部空间被打通,消费者买菜后可直接转身上楼观影,同时楼上还有棋牌室,实现“观影买菜无缝衔接”。这种“买菜+吃饭+社交”的一站式体验模式,既解决了年轻人“做饭难”的痛点,又将买菜转化为社交休闲活动。

 

 

02

业态创新:小资情调与市井烟火并存

 

此外,“一站式体验型”菜市场可以通过业态混搭实现客群覆盖的“最大公约数”。上海的高陵集市以“社区综合体”为定位,引入早餐烘焙、轻食档口,养老服务、托育服务、便民服务等,搭配沿街的本地小吃、花店,形成“烟火气+小资情调”的独特氛围,大限度地满足了老居民的日常需求,此外丰富的业态和极具特色的民国风装修又满足年轻人对“美”与“互动”的追求。这种“混搭”业态不仅提升了消费频次,更让农贸市场成为兼具功能性与打卡价值的城市地标。

 

上海高陵集市 图源网络

 

年轻人举着相机穿梭于摊位间,记录五颜六色的蔬果陈列和热气腾腾的现做小吃,在社交平台分享“菜市场特种兵攻略”和“菜市场打卡出片”视频,形成自发性传播效应。

 

 

03

服务升级:从“交易场所”到“便民枢纽”

 

类似地,部分市场还根据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衣物缝补、家电维修等生活服务,逐步构建起“一站式”生活圈,既强化了市场的公共属性,也增强了邻里间的社交温度。

 

 

许多农贸市场会增设共享阅读室,成为周边居民和学生的“第二学堂”,闲暇时可以来这里放松心情,家长买菜时可托管孩子在此交流玩耍、完成作业。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打破了传统菜场的单一动线,将消费场景从“交易”延伸至“社交”与“休闲”。

 

古荡农贸市场 图源网络

 

04

科技赋能:用数字化语言对话年轻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化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抖音上的 #菜市场美学大赛# 话题,宛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在这个话题下,青椒金字塔、莴笋叶绿毯等创意摆拍视频如潮水般涌现,播放量破亿。摊主们也纷纷化身 “网红讲师”,分享着自己的经营之道和生活趣事。杭州朝晖市场的 “砍价教学” 短视频,以其幽默风趣的内容和实用的技巧获赞过万,让菜市场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活智慧和趣味的社交舞台,吸引着年轻人积极参与其中,分享自己的菜市场故事

 

游客在此不仅能品尝最地道的风味,更能触摸城市真实的生活肌理。正如网友在青岛团岛市场的留言:“这里没有精致的包装,却有最鲜活的温度——这就是城市的灵魂。”

 

 

 

 

转型与创新

需求变迁与城市治理的双重作用

02

yihong

 

 

农贸市场的年轻化改造并非偶然,而是消费需求升级与城市治理创新的共同结果。当科技赋能遇见文化沉淀,当商业创新回归民生本质,这场“菜篮子革命”不仅激活了假期经济,更重塑了城市生活美学。这种转变不仅是商业逻辑的突破,更折射出城市更新中对人文温度与商业活力的平衡探索。

 

 

01

消费需求:Z世代对的消费偏好

 

年轻群体对标准化商超的审美疲劳,催生了“反向消费”趋势——他们更青睐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市井空间。例如,有一部分市场通过“物美价廉+原生态”成为游客打卡点,也有一部分通过网红化设计(如霓虹灯招牌、文艺标识)吸引年轻人拍照分享,将买菜行为转化为社交货币。

 

松木场农贸市场 图源网络

 

本质上,都是通过“功能重构-体验增值-数据赋能-文化再生”的闭环,将民生工程转化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烟火气与精致感”“传统与创新”“公益性与商业化”的平衡点。

 

02

城市治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化运营”

 

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便民消费新场景”建设,北京市更将“颜值与内涵双提升”写入菜市场转型升级行动方案,鼓励从功能型转向融合型空间,菜市场改造也被纳入“15分钟生活圈”建设,成为提升社区活力的重要抓手。多地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和产权整合,破解老旧市场产权分散、设施陈旧的难题,并将农贸市场改造纳入民生工程,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推动升级,构建全链条监管机制。同时,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食品安全快检、价格透明化与客流量监测。这种“监管提效+服务升级”的模式,既规范了市场秩序,又为业态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03

技术赋能:数字化提升消费信任

 

以杭州农贸市场为例,目前标准化改造的农贸市场普遍实现了智慧化,通过智能电子秤与大数据平台,实时公示菜品检测结果、商户满意度及交易数据,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农产品来源。这种透明化手段不仅解决了传统市场“缺斤少两”“农药残留”的信任危机,还通过数据驱动优化了供应链管理。

 

农贸市场中的智慧化设备

 

 

 

争议与挑战:

烟火气与城市美学的平衡之道

03

yihong

 

 

尽管农贸市场的年轻化转型成效显著,但其背后仍存在多重争议,需在“保留市井文化”与“追求现代化”之间寻找平衡。

 

 

01

在地文化的消解风险

 

部分改造项目过度追求“网红化”,导致市场同质化。例如,统一的文艺装修风格可能削弱本土特色,让菜场沦为“拍照背景”而非生活空间。如何在设计中融入地域元素(如杭州的运河文化、茶文化),是避免“千市一面”的关键。

 

 

菜市场应当通过设计语言重构传统烟火气,北京新崇菜用“灯笼式”分区标识和京味方言文案强化地域认同;昆明篆新农贸市场则通过菌菇主题陈列,将农产品销售升级为“云南味道”的文化体验这种文化符号的提炼,使菜市场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

 

崇文门市场  图源网络

 

02

商户与居民的权益博弈

 

再者,市场改造过程中,部分老旧市场因迁址引发居民抗议。例如,某一线城市计划将传统市场迁至郊区,周边居民以“生活不便”为由强烈反对。此外,商户对租金上涨、管理标准提升的适应性不足,可能影响改造可持续性。但也有部分市场通过“陪伴式服务”协调商户临时外迁,确保改造期间经营不断档,为类似矛盾提供了解决方案。

 

 

03

长效运营的可持续性

 

但是,当开业初期的热潮退去后,菜市场的一站式体验能否持续吸引年轻消费者,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不少农贸市场也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图源网络

 

杭州的东山弄和文二菜市等市场则将目光投向了文旅融合的常态化发展。他们计划常态化举办社区活动,不再让这种独特的文旅体验只在节日期间昙花一现。通过持续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将阅读、艺术与菜市场的烟火气深度融合,让消费者在日常购物中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杭州骆家庄市场通过引入第三方商业运营团队,将影院、餐饮等业态的租金反哺市场维护,形成良性循环。

 

东山弄市集举办读书活动

 

此外,新农超商贸中心通过电商直播、社群团购拓展线上渠道,实现线下销售额同比增长为传统市场注入新动能。年轻消费者的 “回头率” 成为了衡量场景迭代是否成功的核心指标。

 

 

 

发展与愿景:

城市更新的“微单元

04

yihong

 

农贸市场的转型不仅是空间改造,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目前全国多地的农贸市场的“网红化”实践证明,烟火气与年轻化并非对立。通过业态融合、技术赋能与治理创新,传统市场既能守护市井文化的温度,又能拥抱现代消费的潮流。

 

 

这一转型不仅是城市更新的成功案例,更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在追求效率与美学的过程中,始终将“民生幸福感”置于核心,其经验可为其他公共空间(如老旧社区、街边商铺)提供借鉴。

 

未来,如何让更多“老市场”焕发“新活力”,仍需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探索。

 

 

 

END

 

 

文章部分图片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异议请联系,感谢合作与支持

 

 

 

 

往期 ·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