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市场正在“消失”?爆改背后的烟火保卫战!

农贸市场自古便是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从古代的“日中为市”,到20世纪80年代遍布街巷的社区菜场,再到如今被贴上“网红”“智慧”标签的改造样本,它的每一次蜕变都刻录着城市发展的基因。当大理石材质的“ins风菜场”成为小红书打卡地,当区块链溯源系统覆盖到每颗青菜,这场变革早已超越商业逻辑,成为城市文明进退的隐喻。当菜场成为城市更新的镜子,我们该照见什么?

壹
发展之路:从“露天集市”到“网红爆款”
YI HONG
农贸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集市,那时的市场是人们交换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贸市场逐渐从露天集市演变为固定的室内市场,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年间的露天马路市集|图源:网络
然而,随着超市、生鲜电商等新兴零售模式的崛起,农贸市场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尤其是在21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老旧的农贸市场因设施陈旧、管理粗放、环境脏乱等问题,逐渐被边缘化。为了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农贸市场开始进行升级改造,试图通过现代化手段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改造后爆火出圈的农贸市场|图源:网络
贰
转型之困:“爆改”现象中的矛盾折射
YI HONG
尽管各地农贸市场纷纷“爆改”自救,各类网红市场也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许多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01
成本与收益的失衡:烧钱改造VS民生痛点
如今,一场改造动辄千万,翻新后的市场光鲜亮丽,菜价却悄然翻倍,摊主们苦笑着摇头:“装修费摊到每颗白菜上,能不贵吗?” 资本与政策的双重推力下,农贸市场被迫卷入“升级竞赛”。
市场方:政府要求标准化、智慧化,资本渴望快速回报,市场运营方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改造费用谁来承担?若转嫁给商户,租金上涨必然推高菜价,失去价格敏感的常客;若自行消化,高昂的前期投入与后期维护成本,让本就微利的市场雪上加霜。此外,许多智慧市场实际上对智慧设施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使之沦为“面子工程”,最终在空荡的走廊和崭新的电子屏中黯然退场。
消费者:成本转嫁导致菜价上涨。例如,智能支付系统、冷链物流设备、环保设施的引入虽提升了效率,但维护费用和能耗成本陡增,可能导致租金上涨,最终转嫁至商户和消费者。

市场菜价农贸市场的智慧系统
民生不该成为可妥协的变量。目前不少地区政府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方面十分重视并进行补贴,以保障市场改造升级后菜价不会大幅增长。
02
被“改”走的社区灵魂:谁该为菜市场做主?
“资本投入需要回报,老百姓的声音最容易被‘优化掉,谁该为菜市场做主?”
不少改造后的市场追求“高端化”“网红化”,改造方案往往由设计师、规划师、资本方主导,摊主和居民的意见被压缩成一份问卷里的选择题。更有甚者,由于选择的设计方不够专业,而导致市场设计陷入“设计师的自嗨”。这也无形中筑起一道门槛:年轻人来打卡拍照,老年人嫌贵绕道走。菜市场的硬件设施提升了,但市场的定位与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却不匹配。

菜市场嵌入便民服务业态
此外,在标准化浪潮下,不少菜场陷入了“一刀切”改造的误区。例如未根据各市场特点、居民需求规划市场业态,让例如小修小补、配钥匙、五金百货等便民服务因“不符合业态规划”被清退,社区服务链断裂;盲目地按照标准化统一业态布局、摊位尺寸;必须电子支付的告示,也让讨价还价的“江湖气”无处容身。

杭州东山里重塑社区认同感
杭州部分市场已尝试“参与式改造”,让摊主、顾客、社区代表成为市场改造升级的决策主体。如杭州拱墅区某菜场邀请居民投票选择摊位布局,保留老茶摊等传统业态,杭州东山里重塑社区认同感。
03
难以避免的问题:新兴业态与传统功能的矛盾
网红菜场的成功案例刺激着后来者:咖啡店、手作工坊、艺术展览纷纷进驻,市场变身“潮流地标”。但流量来得快,去得更快——打卡者拍完照就走,日常买菜的居民却被挤到角落。
盲目跟风改造引入新业态,也使得新兴业态与传统功能的矛盾日益尖锐:引进奶茶店等能引流,但挤占菜摊空间;打造儿童乐园吸引家庭客,却让通道更加拥挤。更无奈的是,许多市场为迎合“年轻化”,盲目引入高价进口食材,结果本地客群流失,新客群又不稳定,最终陷入“两头空”的窘境。
这也暴露了“重颜值轻功能”的改造弊端——资本驱动的美学升级,往往容易与民生需求背道而驰。
叁
破局之法:让设计回归“便民、利民、惠民”
YI HONG
面对这些困境,许多人开始质疑农贸市场和“网红”是否水火不容?答案或许并不绝对。
菜市场一定是烟火气的,有土味接地气的,不是高端冷感的,是亲切融洽的。切勿被“高颜值”、“高大上”这样的词汇迷惑了重点,注重实际的市场方深谙设计最终是为运营管理服务,且要立足菜市场的亲民属性,把握好设计的“度”,注重整体氛围感和亲切感,打造能留住人气的市场环境。
01
设计应贯彻三个“有利于”
改造应以需求为导向,而非盲目追求“网红化”。农贸市场的改造不应仅仅是为了迎合中产阶级的审美,而应更多地考虑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改造方案应充分听取居民和摊贩的意见,确保市场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保留原有的社区文化和市井气息。

在环境整洁明亮的基础上,打造实用耐看的市场环境。切勿被“高颜值”、“高大上”这样的词汇迷惑了重点,注重实际的市场方深谙设计最终是为运营管理服务,且要立足菜市场的亲民属性,把握好设计的“度”,注重整体氛围感和亲切感,打造能留住人气的市场环境。
02
分层服务与弹性生态
农贸市场的转型不应是一场“精英主导、资本狂欢”的造势运动,而需回归其本质——服务百姓一日三餐,托底城市最低生活成本。
传统与创新共存:
业态规划上严格保留平价菜摊、修鞋配钥匙等便民服务,慎重引入高消费业态;试点早餐小吃、烘焙茶饮等新兴业态,收益用于反哺核心区运营成本。例如杭州文二菜市通过高颜值的装饰设计、“菜场+美食”分层模式,既吸引年轻人打卡,又保障居民日常采购需求。

杭州文二菜市
功能互补而非替代:
引入咖啡店、餐饮等业态时,可考虑与菜场功能深度绑定,避免撕裂。例如,咖啡店提供“买菜满50元赠饮品”优惠,而非独立引流。不少菜场与社区食堂合作,摊主供应食材,食堂加工售卖,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闭环。

农贸市场用餐、唠家常的居民邻里
实用主义优先:
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定位规划,推广操作简单的电子支付、智能秤具,而非盲目推广无人售菜机或AI溯源系统;

传统消费方式与电子支付并存
03
政府、资本和社区应形成合力
政府和社会资本应共同参与,确保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农贸市场作为民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市场方应积极争取政府补贴,重点补贴水电费减免、垃圾清运、基础设施维护等刚性支出,而非盲目投资智能设备或网红设计。例如杭州市积极支持市场保留平价菜摊,并对硬件改造提供最高68%补助,合肥市给予80%补贴,有效稳定菜价。

此外,部分市场改造后设定租金涨幅上限,防止资本通过转嫁成本推高菜价;同时探索“政府+国企+摊主”合营模式,摊主以劳务或租金入股,共享长期收益。例如上海某菜场实行“保底租金+利润分成”,摊主月租金仅占营收的8%,改造后菜价涨幅控制在5%以内。
与此同时,社会资本也应积极参与,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确保市场在改造后能够实现收支平衡,避免因租金上涨而失去原有的价格优势。
真正的升级,是让秩序为烟火让路,让标准为人情妥协,让流量为民生服务。唯有如此,菜场才能在现代化浪潮中,既接得住资本的期待,也盛得下普通人的生计与温情。
肆
未来趋势:从交易空间到社区枢纽
YI HONG
菜市场规划的本质,是将政府的政策语言、资本的投资逻辑、设计师的美学理念,翻译成摊主听得懂的生存法则、居民看得见的烟火日常。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消费模式的升级,农贸市场将更加注重体验感和社区功能的融合。未来的农贸市场可能会成为一个集购物、社交、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既保留传统的烟火气,又融入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

它不仅仅是城市中的一处购物场所,更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改造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居民的实际需求,保留市场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让农贸市场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焕发生机。正如那些成功的改造案例所证明的,真正的改造之道,在于读懂每一座城市的“胃”与“心”。
菜市场的价值,从不在于有多时尚,而在于能否让一颗白菜、一把小葱,稳稳托住普通人的日子。改造可以升级硬件,但若丢了“为民”初心,再华丽的转型也是败笔。
END

往期 · 案例



